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朗读+微课视频+知识点

e学友 2023-02-12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

同学们,微课视频较短,可以选择下面的名师课堂哦!


名师课堂


知识点讲解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  秦王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  

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   

秦王色挠(nó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

①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6、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同步练习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    傀(    )    挠(    )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休祲:                 休,         祲,     

色挠:                 挠,   

免冠徒跣:           冠,         跣,

谢: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                        )

(2)故不错意也(                        )

(3)轻寡人与(                          )

(4)仓鹰击于殿上(                       )

(5)寡人谕矣(                           )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                                )

(2)“非若是也”      (是:                            )

(3)“休祲降于天”   (休:                            )

(4)“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                        )

(5)“长跪而谢之曰” (谢:                           )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

使人谓安陵君曰  

(2)徒:

亦免冠徒跣  

徒以有先生也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4)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5)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头抢地尔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

(6)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长跪而谢之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7)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使于秦

休祲将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

(2)轻寡人与   轻,

(3)请广于君   广,

7.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二)初步感知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四、拓展延伸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并初步感知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说话的技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 (2)君: (3)臣:

(4)吾:  5)公: 6)先生: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                                 )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

技亦灵怪矣哉

 (                                )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与臣而将四矣

(                    )

泯然众人矣

(                   )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3.理清本文的结构

4.分段品析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3)概括段意。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第四段分析

 

6.写作方法探究

(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非若是也” (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

(3)“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今:休息)

(4)“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古:交换;今:容易)

(5)“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道歉;今:感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派遣、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2)徒:

亦免冠徒跣   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义

(4)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5)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

以头抢地尔   把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凭借、因为

(6)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结构助词,“的”

长跪而谢之  音节助词,无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代词,代“它”指土地

(7)于:

受地于先王   从

唐雎使于秦   到

休祲将于天    从

仓鹰击于殿上    到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丧服。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3)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7.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二)初步感知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4.你如何评价唐雎?

【交流点拨】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四、拓展延伸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交流】提示:1.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当怎样斗争?

2.当国家有难时,我们应当怎样做?(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事端;如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如藏独分子猖狂肆虐)

3.在平日的生活中,今后的岁月里,是否该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大写”的人呢?

(设计意图:将由文本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并借此感受崇高的人格魅力,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并初步感知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说话的技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

(2)君: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臣:我。

(4)吾:我。

(5)公:相当于“先生”,对别人的尊称。

(6)先生: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

技亦灵怪矣哉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3.理清本文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4.分段品析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交流点拨】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说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交流点拨】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交流点拨】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交流点拨】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交流点拨】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交流点拨】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人物赏析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交流点拨】感悟和启发:①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③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6.写作方法探究

(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交流点拨】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交流点拨】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声明:本资料图文来源于网络,本号为学术研究和传播,不涉及商业,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